top of page

200年歷史的石額「秋澄禾港」在台南出土


一塊清道光2年刻鑿的石額「秋澄禾港」在台南坊間「出土」,被認為不僅見證台灣第一街在清代時的繁盛景象,也有文史界人士指出當時可能因有大規模的火災,引發「都更」,而有現在看到的這些石額出現。

台南文史人士謝英從上周進行田野調查時,從住在民族路與忠義路口附近的吳道仁家中,發現這塊刻有「秋澄禾港」的石額,據吳道仁表示,石額是先祖留下來,外界很少人知道;而石額上的年代是道光2年(西元1822年)的12月,比目前藏放在鄭成功文物館內的「春暖鞋街」上記載的日期晚了一個月。

消息傳出後 ,引發文史界的熱議;這塊石額長約87公分、寬約28公分、厚約8公分,以楷書刻製,與春暖鞋街的字體相當相近;而春暖鞋街石額過去被認為是放置在台南舊巷道間的「隘門」之上,門拆毀後,石額留了下來。

台南現今的民權路可以說是台灣第一街,荷治時期就已開設,在清朝時成為商業繁盛之地,有鞋街、帽街、草花街、竹仔街及武館街等。

文史工作者詹翹表示,「禾港」被認為是當年鄭成功大軍登陸上的「禾寮港」,近年市政府在民族路與中成路口, 立有「禾寮港遺址」石碑,與鞋街的位置相去不遠。

而據悉除了上述兩塊石額,現今國立台灣博物館,還藏有「瑞竹嘉禾」的拓本,上面記載的日期是道光2年的10月,石額已不知去向,但日治時期留有拓本,被認為與兩塊石額都屬於見證台南台灣第一街的重要文物。

文史工作者蘇峯楠則表示,3塊石額的年代都很近、製作型式也相同,應該是在同一項工程裡一起產生的,用字文雅、並串上城內的街道名道,應該是當時有一場規模不小的街道整建活動,很像是現代的都更。

而其原因可能是文史記載在道光2年的前一年秋天,西定、鎮北兩坊交界處的大井頭(現今民權路與永福路)附近,有一場大火,燒掉100多間店鋪,可能經過一年多的重建,而有了新的商店、街道,也有了在街道隘門上的石額。

文史界認為,除了出土的春暖鞋頭、秋澄禾港,可能還有「夏」、「冬」等石額,也許在日後有機會一一問世。

熱門報導
最近更新
歷史紀錄
標籤
No tags yet.
bottom of page